鲁迅《这样的战士》全文、注释和赏析
2025-11-02 03:04:24 | 排行榜单 | admin | 2979°c
【析】 鲁迅在《〈野草〉英文译本序》里说:“《这样的战士》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。”在这篇散文诗里,他怀着嫉恶如仇的心情,刻划了一个清醒的、坚韧不拔的战士的形象。全文可分六个层次。每个层次均以“但他举起了投枪”结末,反复吟咏。其中第一层均为开头两个自然段。全文起句“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”,且用破折号作标记,显示作者所要求的战士,不是蒙昧无知(即思想上不觉悟)的,而是拿着现代武器的勇士;不是身心疲败像清朝绿营兵那样的人,而是佩挂着手枪的战士。他毫不求助于牛皮和废铁做的盔甲(即不披坚甲戴钢盔),而是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,但手里仅拿着土人用来投掷的标枪。这显然是精神上觉悟了的一位有虎虎生气的战士的形象。
第二个层次有三个自然段,重点写这样的战士走进了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无敌人的阵地,即所谓“无物之阵”;其实,敌人是把真面目都隐藏起来了。这是一个充满“伪饰”和“戴着假面”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斗争阵地。他们都对他表示亲热伪善,并用甜言蜜语和糖衣炮弹麻痹他,欺骗他。但他没有上当受骗,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无非是敌人的花招,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,实际上已经有许多战士在此灭亡,正如炮弹一般的厉害,使猛士也无法施展其本领。尤其是那些头上打着各种旗帜,旗上绣着各样骗人的好名称,身上披着各样伪饰的外套,外套上绣出各式骗人的好花样……的人们,更具有极大的欺骗性。文中点到的那些所谓的“慈善家”、“学者”、“文士”、“国粹”、“公义”、“东方文明”等等,既有特定的含义,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讽刺性。但由于他已经了解敌人的阴谋诡计,故不为所动,他照样对他们举起了投枪!
第三、四层次集中写这伙人所标榜的一句话:他们的心“都在胸膛的中央”,并且用“胸前放着护心镜”来作证明。他们假装“公正”借以骗人,殊不知战士仍然没有被这种谎话所欺骗,只是微笑了一下,对伪装的正人君子的“胸膛中央”的“偏侧”狠狠一掷,“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”,使其“麒麟皮下露了马脚。”事实证明:他们的心并不公正,同样是歪在一边的。自然,他们决不会就此罢休。当他们的阴谋被揭穿以后,他们又立刻变换手法,伪装已经死亡,“一切都颓然倒地”,显出十分可怜的样子;然后又诬陷是战士戕害了他们这些“慈善家”,是杀人的罪犯。——其实,他们正是在人们对“无物之物”不留神之时,悄悄逃脱了自己应负的罪责,忽而摇身一变,由失败者变成了胜者。但战士并不轻信,更没有松懈斗志,而是依然“举起了投枪,”继续对他们穷追猛打,毫不留情。
第五层次,简要照应前几个层次的,写战士继续在充满伪饰、到处隐藏着敌人的“无物之阵”之中(实际上是“有物”,即有敌人的阵地),毫不畏惧地“大踏步走”,气度轩昂,勇往直前。尽管他一再见到以前见过的种种欺骗、伪饰的表现,层出不穷的“点头”,“旗帜”,“外套”,但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,故他又一次“举起了投枪”,以清醒的态度,勇敢的精神,继续“揭穿一切种种假面具。”
最后一个层次写战士之死,共四个自然段。由于他是孤军奋战,精力和生命毕竟有限,但旧社会势力很大,欺骗性也很强,因此他不能不在旧社会中“老衰,寿终”,“终于不是战士”,而旧社会的正人君子们“则是胜利者”。这些虽是反话,但自然也流露着战士对时代社会的愤激之情和孤独寂寞的感情。是的,战士死了,“在这样的境地里,谁也不闻战叫”,似乎天下太平了。然而,他们哪里知道,战士的肉体可以朽腐,精神却是不死的,将永远激励人们奋斗不息。作者在文章最后,再一次运用“但他举起了投枪”的句子,表达了这样的战士至死不渝的顽强战斗精神。
综上所述,人们不难看到,作者在本文中所歌颂的战士,尽管有着威武的打扮,但实际上是思想文化界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的形象。其特点是善于识破理得很深、伪装得很巧妙的敌人,能始终清醒和不妥协地进行斗争,始终高高举起那不屈的投枪,进行长期韧性的战斗,直到自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。“不克厥敌,战则不止”,正是这种顽强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。这不仅是作者当时思想状态的反映,也是他一生战斗精神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