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英国殖民结束时,印度已经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实体,英国的撤离并非没有代价,为了削弱印度,英国促成了巴基斯坦的独立,并留下了克什米尔这一复杂问题。

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冲突,但巴基斯坦的独立也间接为印度的统一铺平了道路,那些最希望脱离的群体已在巴基斯坦扎根,留在印度境内的群体相对更倾向于团结。

英国的统治让印度人接触到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,激发了对统一国家的向往,更重要的是,印度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裂的可能性。

西北是宿敌巴基斯坦虎视眈眈,北方被喜马拉雅山脉阻断去路,其余三面则被印度洋包围,这种半孤立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部分地区缺乏完全独立的条件。

即便某些地区有分裂倾向,地理上的限制也让独立行动变得困难重重,与此同时,外部压力也迫使印度保持团结。

巴基斯坦的存在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,让印度意识到分裂会削弱整体实力,特别是中国的崛起,让印度看到了通过统一实现大国目标的可能性,进一步激励印度维持统一状态。

宗教枷锁:恒河捆绑的宿命论

莫迪政府深谙印度教是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粘合剂,他高举罗摩史诗等印度教符号,将文化多样性统合在“印度教徒特性”旗帜下。

对占人口80%以上的印度教徒而言,恒河的神圣性成为无法割舍的羁绊,独立意味着失去母亲河,这在信仰层面等同于自我毁灭。

更深层的控制源于种姓制度与轮回观念,低种姓群体将贫困视为前世业报,安于现状成为普遍心态。

疫情中底层民众承受医疗系统崩溃的苦果,却鲜有大规模反抗,正是这种宿命论的残酷体现,而在制造业领域,刹帝利工人拒绝接触“不洁”的金属油污,首陀罗被禁止进入精密车间,生产力被宗教戒律死死压制。

莫迪的“印度梦”:民族主义缝合术

面对内在撕裂,莫迪正用国家叙事重塑统一认同,他推行“清洁印度”“数字印度”等国家工程,将14亿人纳入共同目标。

在国防领域高调推动“去中国化”,7月2日下令全面排查军备中的中国零部件,甚至计划建立稀土磁铁国产供应链,这些举措本质是制造外部敌人转移内部矛盾。

经济牌也被赋予政治使命,莫迪号召民众抵制“小眼睛象头神像”等中国产品,宣称“印度制造”是最大优势。

但现实狠狠打脸:电子产业PLI补贴计划中72%资金流入执政党关联财团,国产手机份额从2019年21%暴跌至2023年3%,中国小米反占62%市场,表面繁荣全靠13亿廉价劳动力支撑,一旦分裂,虚胖的经济立即现形。

结语

70多年来,印度在文化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维持了统一,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提供了文化的凝聚力,地理环境和外部压力则限制了分裂的可能性。

尽管社会内部存在不平等,统一的国家结构让印度得以应对外部挑战,并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大的影响力,文化的力量与现实的约束,共同塑造了印度今日的面貌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信源:

观察者网2025-07-03——印媒:印度国防部将启动一项全面审查,排查军队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

观察者网2025-05-29——为抵制中国货吐槽象头神像“眼睛小”?莫迪被批种族歧视